焦点要闻:《战火中的青春》林华珺对爱情误解太深,程嘉树救叶润青不敢苟同
在上一篇对《战火中的青春》的解读中,笔者详细解读了“轰炸南开大”背后的故事与校长张伯苓口中的“南开大学”。
并对《战火中的青春》只重点凸显清华、北大“公立”二字,却忽略了南开“私立”这一事实,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解释。
(资料图片)
虽然这样的区别对待,对《战火中的青春》整体的故事性并无太多影响。
但作为一部处处彰显历史真实性的电视剧,这样的做法多少有些“掩耳盗铃”之嫌。
在这篇对《战火中的青春》的解读中,笔者想跟读者朋友们重点聊一下人设(或许是时代)上的“无法理解”之处。
也就是剧中作为主要主人公的几位年轻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与行事准则。
有很多地方是我无法理解,又或许是在剧情上很难自圆其说的地方。
比如1、2集中,程嘉树与林华珺结伴远赴天津,希望可以将叶润青从轰炸中救回北平的举动。
再比如3、4集中,林华珺对母亲典当家产供自己上学,以及极力敦促自己早些与叶润名结婚的反感与抵触。
从北平到天津
从北平到天津,不仅是时间与距离上的跨越,更是战火之下作为普通人本不该轻易做到之事。
七七事变、二十九军南撤、南开遭遇轰炸、北平沦陷。
在这一系列的事件背后,是1937年风雨飘摇的北平与天津。
诚然,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北京与天津之间的距离早就变成了以小时计的距离。
可在1937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即便你是政府的政要或高官,也不见得可以在两地间做如此轻松与快速的往返。
不可否认,当程嘉树与林华珺亲眼看到南开遭遇轰炸之后,不仅可以坚定他们抗日的决心,更能在剧情上做到强烈的视觉冲突与效果。
但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学生,为了男朋友的妹妹竟要只身前往战火纷飞之地。
而作为一个富家公子哥,为了追求自己一见钟情的女孩子,竟然不顾家人的劝阻与担忧,与其一同前往即将要遭遇轰炸的南开校园。
最终,虽不能说是皆大欢喜,却也是成功将叶润名的妹妹叶润青救回北平,还“顺手”带回了一部南开被毁的“纪录片”。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在看到尸横遍野与断壁残垣的景象之后,同样也会产生“仇恨”与“悲凉”。
但从观剧体验上来说,《战火中的青春》其实可以将一段故事处理得更合理化、更有可信度。
作为叶润名爱人的林华珺,不仅知道同样身为学生的叶润青是“抗日积极分子”,还要凭一己之力去营救她。
当这样的剧情与人设固定下来之后,当林华珺因为母亲催婚而选择与叶润名分手这段剧情,便显得如此苍白、如此没有说服力。
从爱人到路人
作为一名现代人,一名无论在观念还是想法上都已完全“进化”的现代人,你对“民国”会抱有一种怎样的认知与理解呢?
或许那时的学生与年轻人并不会有“躺平”与“内卷”的问题,或许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每一个都有着更独立、更自由的思想。
但林华珺这样一个北大文学系的才女,却因为母亲的现实与功利,而选择了放弃追求爱情与知识。
并推开了所有人的好意与善意,准备与母亲一起在北平“患难与共”。
也许是为了增加《战火中的青春》的戏剧冲突吧,也许是为了给程嘉树一次追求林华珺的机会吧。
总之,林华珺最终选择了与叶润名分手,并拒绝了叶润名提议带伯母一同南下的建议。
甚至在学校提供南下路费的情况下,也断然决定要放弃继续学习知识的机会。
而这一切的原因,只因为母亲如此直白地说出希望她能尽快与叶润名结婚,只因为母亲为了自己的学业与前途典当了家中大部分的贵重物品。
当看林华珺看着母亲为了自己,甚至不惜将房子也卖掉后,选择了放弃与留下。
诚然,这样一来母亲就不用再出钱供自己读书了,可留下来的她能做什么呢?
是在沦陷的北平城找一份侵略者提供给她的差事?还是与母亲二人终日厮守在家坐吃山空?
为此,她甚至放弃了与叶润名的爱情与未来,只因为在母亲的中自己与叶润名的爱只牵涉到利益。
为什么林华珺的母亲不能“母凭女贵”?
为什么林华珺只肯承认上学读书,只是为了“充盈”自己,而不是为了飞上枝头变凤凰。
难道做一只“充盈”的凤凰,不比一只“充盈”的麻雀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吗?
即便是一个尚未经历过什么世面的女学生,林华珺真认为自己只是嫁给叶润名一个人,而不是嫁给叶家这个家族吗?
即便是这些“先进思想”传播而来的源头国家,婚姻与家族都是永远会绑定一起的存在。
当想到这些、看到这些后,我忍不住在想,究竟这些所谓的“西式先进思想”是开化了那一化年轻人,还是荼毒了那一代年轻人?
作为林华珺的母亲,即便是在1937年也算得上是十分开明与进步的时代女性。
她努力供自己的女儿读书,她不搞媒妁之言更允许女儿自由恋爱。
而她只希望女儿能嫁一个好人家,能让自己这个母亲不用为女儿的后关生牵肠挂肚。
她错了吗?
至少从《战火中的青春》表现出来的林母来看,我觉得她没有错。
林华珺的父亲是一名教书匠,而年轻时的林母选择了与才华横溢的林父结为连理。
虽说林家并不是什么落魄之户、贫苦之户,但林母也明白生活的不易。
虽说林母在女儿婚嫁之事上说得过于直白,但这些话真的有错吗?
为什么林华珺因为母亲一心只想她嫁入豪门,便选择了与真心相爱的豪门子弟分手呢?
写在最后
毋庸置疑,《战火中的青春》是一部值得被肯定的电视剧。
至少在对待大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之方面,他做到了直面与不回避。
《战火中的青春》并没用虚构的人物或名字,去“影射”那些在历史上本就存在的人与事。
除去几位需要“谈情说爱”的年轻主人公之外,几乎所有的老师、教授都是真名实姓的历史人物。
这是值得鼓励与肯定,这也是值得其他古代历史剧与民国剧学习与借鉴的。
但精益求精依旧是我等吹毛求疵之人无限追求的座右铭。
除去这些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平铺直述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之外。
作为故事精彩与否的虚构人物,如果能在合理化这方面更有逻辑性与合理性,或许能让本就精彩的剧情更上一层楼。
比如说让叶润青在日军的追捕中逃亡到北平,又或是由李群负责主导这次营救任务。
比如说让林华珺拒绝母亲变卖家当供自己读书之后,通过她自己的双手赚取继续求学的费用,并终生与叶润名维持纯洁的恋爱关系。
当然这一切的一切,只不是笔者一厢情愿的自诩与想象。
故事已然铸就,故事已然讲出,断不会有“覆水可收”之理。
只希望在后面的故事发展过程中,程嘉树、林华珺、叶润名、叶润青以及那些尚未出场的年轻人们,能把逻辑性与合理性摆在第一位。
至少不要让听故事的我们,觉得突兀与没来由。
愿三校合一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早组建完成,愿这群背井离乡的莘莘学子早日学有所成。
(看完记得关注“晨光聊影视”哦,图片来自网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