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报资讯】严御诚:守护中华鲟的“鱼爸爸”
【我家住在长江边】
(资料图)
“我家住在长江边”报道组记者袁鼎
“我从小在长江边长大,跟中华鲟共有一条母亲河,守护好母亲河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信念。”被同事亲切地称为“鱼爸爸”的严御诚2016年从湖南农业大学水产专业毕业后,便来到江苏常熟中华鲟救护中心工作。
他至今无法忘记7年前的那尾中华鲟。2016年9月,常熟梅李镇赵市的一个渔民急匆匆赶到救护中心报告称,有一尾中华鲟在长江搁浅了……严御诚冲到岸边时,发现那尾中华鲟体长约1.4米,鱼肚子已经上翻,情况十分危急。
把鱼运回中心救护池,严御诚立刻进行水体降温,增加水池溶氧度。为让奄奄一息的中华鲟缓过气来,他将鱼体扶正,一边帮鱼按摩,一边活动鳃盖。“鱼体比较滑,而且它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像喝醉了酒一样,扶正又倒下,反反复复,但我知道决不能放弃。”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努力,这条中华鲟终于恢复自主呼吸,而严御诚的双手已泡得发白,手臂也难以抬起。
中华鲟在长江出生,在大海中长大,再逆流而上,从大海游回长江继续繁殖后代,往返路径长达5000多公里。正是因为它们这种执着“千里寻根”的习性,人们称之为“中华鲟”。中华鲟的历史有1.3亿年,曾是“长江霸主”,但因为人类的一些活动,比如捕杀、污染水域等等,前几年长江流域发现的野生中华鲟只剩20多尾。
“中华鲟一生都在向前游,无论路途多遥远,它都会从大海游回它的故乡——长江。”严御诚说,江苏常熟中华鲟救护中心于2004年成立,是江苏唯一的中华鲟救护中心,工作的前三年,他即参与救治了54尾野生中华鲟。其中,有的是被冲到岸边搁浅,有的是被螺旋桨划出了深深的伤痕。来时命悬一线,回归长江时,条条活蹦乱跳。
2019年4月,严御诚和同事专门赶赴湖北荆州中华鲟保护基地学习,同时带回了7条人工繁殖中华鲟。“当时引进中华鲟,主要是用于研究和科普的。”严御诚回忆说,7条小宝宝刚来的时候,他也像“新手爸爸”一样,怕照顾不好它们,不停查阅各种资料,冬天会不会水温低,夏天会不会水温高,有没有吃饱,这些其实跟一个父亲为孩子担忧,心态是差不多的,所以时间长了,严御诚干脆就搬到中心,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陪它们。
“我还用七大洲给它们取名:小亚、小欧、小非、大美、小美、阿南、小洋。”他说,养护七条宝宝时,一天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着它们在鱼池里健康遨游,中华鲟宝宝用一种向阳而生的生命力感染着他温暖着他。做“鱼爸爸”成为他人生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
最终,这第一批7条中华鲟宝宝都成功放流。而在“鱼爸爸”严御诚的精心呵护下,江苏常熟中华鲟救护中心自2019年至今,已成功放流人工繁殖中华鲟数百条。通过持续追踪观测,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逐年增长,促进了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长江苏州段渔业资源保护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放流中华鲟,心情肯定是很不舍的,不过专家给它们都安装了定位芯片,跟踪它们的轨迹。”严御诚笑着说,能获得它们的信息,知道它们是否能健康地游回大海,心里还蛮安慰的,这个大概就是老父亲看着孩子长大终将要放手的心态吧。
据悉,自2019年11月长江大保护政策开展以来,长江苏州段再没有遇到渔民误捕中华鲟的情况,而且很多渔民自发成为护渔人,中华鲟的族群得到了恢复性增长。严御诚欣慰地说,救护中心不仅是鱼儿们的医院,还是科普课堂:“我们给孩子讲救护鱼儿的故事,引导他们近距离观察这些水中生灵,把守护野生动物、保护长江的精神传递下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