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他以一己之为,用楷书写成了《十三经》,历时十二年,计63万字。_焦点快报

2023-06-06 12:03:31 来源:个人图书馆-0百味书屋0

《书法家诗传·三一九·蒋衡》


【资料图】

诗文/卢秀辉

为蒋衡拙存歌

苦世飘如弦,堕身累俗边。

山中吏林谷,茅屋破荒贤。

朴华叶稀士,消忧无酒钱。

偃风藜杖草,鹤发梁鸿禅。

旧梦留连举,归心付客船。

书成八十万,历却十二年。

回首丘园渚,垂珠雨后川。

夜催支许笑,灯里困诗前。

群玉席间滞,桃源斛律迁。

花开百虑使,按笔腕头然。

他以一己之为,用楷书写成了《十三经》,历时十二年,计63万字。

蒋衡(1672~1742)又名振生,字湘帆,一字拙存,号江南拙叟,又号函于老布衣,江苏金坛人。

在北京孔庙里,有一稀世珍品,《乾隆石经》。上面刻着春秋战国至西汉初的十三部儒家经典著作,全部刻石189块加“谕旨”及造成表文1碑,共190块,80万字。碑文规模之巨,书法之精,令世人惊叹。这手书作者就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金坛人蒋衡。

这是蒋衡一生做的最牛的一件事,他花了十二年的时间,用楷书抄写了《十三经》,凡八十余万言,成三百册,五十函。

说起蒋衡,此人一生不易。

他的祖父叫蒋鸣玉,崇祯十年进士,官台州府推官,区区七品,又为佐贰官,不如知县乃为一方正堂,著有《怡曝堂集》。他的《示儿书》写的却是有自己的立场:“名士门庭,决无繁杂,二三知己入座,以瞻仰仪德为先。问答闲雅,举止清芬,若有恬及时事,琐及米盐,探及臧否者,以随顺语泛应之,以坚忍默对之。”

蒋衡的父亲叫蒋进,康熙年间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考功司员外郎清时为吏部考功清吏司副长官,佐郎中掌司事。顺治元年(1644)沿设,宗室、满洲、汉各一人,为从五品。蒋衡的大伯蒋超,顺治四年的探花,做过炙手可热的提督学政。托病告退后,心神已受点化,一心要做方外之人,路过乡里大门,却未回家与妻子相见,径直过湖北楚地,一路驾扁舟、踏草履,往四川蜀地去了。至峨嵋后住在伏虎寺。康熙十二年正月,蒋超留下偈语,飘然而化。偈曰:

由来猿鹤自相亲,老衲无端坠孽尘。

妄想镬锅来避热,却从大海去翻身。

功名傀儡场中物,妻子骷髅队里人。

只有君亲无答报,生生常自祝能仁。

蒋衡幼承家学,是世宦子弟。金坛蒋氏耕读传家,他四岁读书就能成诵,在跟祖父辈们读书时,就打下了良好的文字功底。他的书法除家学外,更得杨宾的亲自调教:“湘帆十五岁从余学书,今小楷冠绝一时,余不及也”

蒋衡十七岁时,跟随父亲入都看望亲朋,在大兴县试童子试,入为学生,蒋衡做好了走上举业的准备。大兴王或菴先生与蒋进为世交,蒋衡父子在京城时,王或菴来访蒋进,见蒋衡才华横溢,尤见其书法,更是惜才有加。知道蒋衡还没有婚配,慨然以兄长王汲之女相许。王汲只有一独女,双方相约,以入赘的方式订下婚约。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蒋衡的父亲在北京过世。次年正月,衡扶枢南归。归家后,现实问题来了,如何赡养母亲?

为此,他在浙江学政颜光斅的官衙为幕,找到了一个养母糊口之所。颜光斅是颜回六十七世孙,饱读诗书,满腹经纶,颜氏三兄弟知名天下,蒋衡也得以在颜光斅幕中渡过了四年边工作边学习的机会。以后,他多次往来曲阜,向颜氏兄弟讨教学问。他在母亲五十寿时,返回金坛,留家一载后北上京都,迎回了妻子。一桩七年前的婚姻之约,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五月廿五日,才修成正果,“予始得就姻,时余年二十九,孺人二十有五矣”,蒋衡挚王氏南归奉母。同时,王氏也带回了家人。蒋衡《题马桐山铁舟樗荫图》一首,诗云:

桧楫兰桡万里游,恶风白浪没轻鸥。

先生铸铁原非错,此木阴边即岸头。

形如槁木全无用,心似虚舟尚可行。

我爱散财堪大荫,不须帆柁待潮平。

蒋衡的性格更像他的大伯蒋超,浪迹江湖,四海为家,长期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他一生都在漂泊,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蒋衡科考不顺,使他没有办法有个安定的生活。他更喜欢所至之处赋诗作书,歌啸不能自已,以显书生意气。游幕,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一手名噪一时的小楷,为他的游幕生活赢得了资本,封疆大臣谁不想延请一个能书高手,连年羹尧都将他招至幕下。说起来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为科举耽误了的不知有多少?而徐渭之类为什么活的艰难,不言而喻了。

蒋衡与王澍关系很近,他们既是同乡,又是好书之人,又都有名于当时。王澍回乡时,最大的乐趣就是找蒋衡斗书。在王澍的鼓动下,“适王吏部虚舟请假归,相与作书斗胜无虚日”,蒋衡写了《法华经》七卷,作大楷,分十四册,一时得意。王澍说:“儒生书佛经,没意思,也不值得称道,你有空把《十三经》抄一遍”。此时的蒋衡,身体原因使他没有精力执意于科举,他自己大病一场,几乎不能存命。这不由不使蒋衡想到,不能科举光宗耀祖,能不能用书法做一件大事?

蒋衡书法

蒋衡大病之后,西入秦中,东游曲阜。在西安时,纵观碑林十三经,不但已经残缺了,而且不是出于一人之手,而是众人杂书;其中错误者,令人看了触目惊心,由不得伤感不已;曲阜孔庙为文化圣地,居然没有十三经,在蒋衡眼里是不可思议的事。他决心重新校订十三经,“矢志重书,共八十余万言,将以十年之功,独力书成”。

志愿既立,付诸实现就容易了。蒋衡在书写《十三经》前,对内容作了认真的校正。他还研究了书写的形式及所用的材料。遂选定以碑林石经为式样,用东洋纸划乌丝栏。他在书写之初,就为刊刻上石做了准备。

在书写过程中,他以恩贡选为英山教谕,又举雍正年大清第二次博学鸿词,他都力辞不赴,一心一意投入到书写中。经十二年努力,终于书写成功了。如何装裱并进呈御览?装裱得花钱,在扬州盐运使卢见曾的帮助下,找了扬州盐商马日璃,马日璃慨然出资两千金,延请扬州装裱名手,借梅花书院,装成书工,三百本五十函。在吏部尚书、河道总督高斌的帮助下,终于于乾隆五年进呈御览了。

蒋衡书写的《十三经》有二刻,一为用枣木板双勾镌揭,刻成后拓印颁发各省,并形成了很大的影响。乾隆皇帝命和珅、王杰为总裁,董诰、刘墉、金简、彭元瑞为副总裁,派金士松、沈初、阮元、瑚图礼、那彦成随同校刊,一个巨大的文化工程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工程曾经有过六次。而这次的十三经碑刻,是历史儒家经典刻碑中最完整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书。这部十三经刻石成于乾隆年间,故又被称为“乾隆石经”。

乾隆四年十二月初二,蒋衡在王澍遗留的临颜鲁公《宋广平碑》留下题跋:“先生去世旬日,有以此册属题。天寒气结,挥涕不能已。世有识者,应念此为广陵散,必共惜之。”以嵇康临终一曲“广陵散”相称,可见王澍在蒋衡心中的形象。

蒋衡与王澍同里而又生于同时,世称王、蒋,他们的论书宗旨也相近,蒋衡论书也欲上溯篆隶,以此为后世书体之本。其《拙存堂题跋·秦汉篆隶册》中曰:“六书递变而为真、行、草,古法澌灭,后之书家踵其弊,欹侧取媚,如圣经遭秦焚,几无遗种,大可悲也。有就余求讲执笔者,为畅厥宗旨,使悬笔中锋,臂指如铁石,尽一身之力作蝇头小楷,所谓芥子纳山河大地,非好为神奇,亦欲存竹简漆书之意于万一云耳。王吏部虚舟所摹秦汉篆、隶,老洁圆劲,初拟阳冰,既追斯、颉,余虽老,未能下手,其源流分合之故可知也,古学稍明,其在斯乎。”他以为真、行、草虽出自篆、隶,然欹侧取媚,古法不存,故他欲以蝇头小楷存古法,教人“悬笔中锋,臂指如铁石”,取法篆隶的笔力刚劲挺拔;他极力称赞王澍的摹仿秦汉篆、隶,以为古法由此可明。

蒋氏视篆、隶为真、行、草诸体之基础,他说: “真、行、草悉从篆出,习流忘源,师孙弃祖,恐为后人所笑。”(《拙存堂题跋·诅楚篆文》)“学书不法篆、隶,直不识字。” (《拙存堂题跋·石鼓文》)都以为篆、隶为各体书之根本,根本不固则枝叶难茂,故学书者无不宜研习篆、隶。

蒋衡在书法审美上也提倡瘦硬圆劲。他说:“余不知篆,然观《石鼓文》、《峄山碑》,皆圆劲而瘦,以此追原用笔之法,本自行简漆书,非中锋悬臂则点画不到,分隶行草迭变迭降,而偃笔偏锋,腕指杂用,遂有墨猪鼠尾之诮。”可见他之所以以篆为本即在于篆书“圆劲而瘦”,最得瘦硬通神之妙,其用笔自然中锋悬臂,宜为后世诸体所本。

卢秀辉治印

关键词:

相关阅读

Copyright   2015-2023 港澳技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