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中工网带你去追星 | 朱恒银:寻找“地球宝藏”,得借“神兵”之力

2023-07-29 09:24:09 来源:腾讯网

中工网记者 朱洁英

星星都在天上,但是你见过地下的“星星”吗?今天,中工网记者见到了。

7月28日,大国工匠活动会场华灯璀璨。中工网记者在北京展览馆中见到了被称为“地质神兵”的朱恒银,握住他双手的瞬间,能感受到手掌中的硬度,看到残留着老茧的痕迹。那是勋章,也是荣誉!


(资料图片)

他如同探向地心的“金刚钻”,将我国地质找矿深度从1000米以浅,推进至3000米以深,并突破5000米深度的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中国深度”。

立下“军令状”

28日,北京展览馆1号展厅中,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在灯光下闪耀光芒,中工网记者很快在大国工匠展板中找到朱恒银的位置——左手边第五个。展板上,他身着蓝色工服,头戴红色头盔,神色中流露着乐观的性情。看上去云淡风轻,可背后却藏着波澜壮阔的事迹和惊心动魄的经历。

1995年,安徽省响洪甸水库大坝管理处人员慕名找到朱恒银,邀请他接受一项工程的施工任务,但建设方又对此充满担忧。

朱恒银在安徽省总工会展区。中工网记者朱洁英 摄

原来,安徽省淮河支流许多大型水库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年代太过于久远,为了确保大坝的安全运转,需要对其安全位移情况进行检测。响洪甸水库大坝便是其中一个。

朱恒银了解详情之后,当即立下军令状:“若不成功,分文不取!”

施工过程中,朱恒银采用独特的垂直钻探技术,跟踪控制钻孔垂直精度,将百米钻孔水平位移控制在2.5米以内。但是,当孔钻进到32米处时,钻头遇到前施工单位遗留的钢管,导致孔斜超差。经研究探讨后,朱恒银与团队共同设计了一种微量纠斜器、垂直钻孔检测装置以及特种灌浆固井装置,把难题解决。

不仅如此,此次任务施工实践中发现的测量垂线靠壁“短路”现象,排除了多年来大坝位移安全检测数据的假象,使全国乃至国际上对垂线孔检测精度的提高起到重大作用。

啃下“硬骨头”

上天不易,下地更难。在地震断裂带中高精度取样,则是难上加难,可比海底取针、无灯的夜里穿线,烧红的木炭中行走……但是朱恒银却力除万难,在余震中钻探,以超高精度将岩层样品取出。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国家正式启动“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朱恒银带领团队承担了科学钻探3号孔施工任务。

据朱恒银回忆,震后的汶川满目疮痍,房屋、道路、通讯等大都被破坏,施工条件艰难,且危险重重。一次,由于连续降雨,工地上游的小堰塞湖被山洪冲垮,大部分设施被冲走毁坏,甚至连驻地的房屋都溢漫进水。朱恒银他们不得不紧急跑到山顶避险。

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这些都还不算什么,技术难关最难攻克。

该孔布置在汶川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所钻地层经历多次强烈地震,岩层支离破碎,地层应力大,易造成钻孔缩径、坍塌、涌水等情况,属国内外罕见复杂地层。施工中,4-5级余震时有发生,钻孔钻进1175.4米处与1186.77米处时,均发生了孔内事故。

困难和问题摆在眼前,干还是不干?朱恒银心一横:坚持钻探,啃下“硬骨头”。

最终,他带领团队冒着余震的危险,攻克了极其复杂的地层钻进、大直径取心和高应力下钻孔护壁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确保了岩心的原状样和94.6%的岩心采取率,实际钻探深度超过原设计孔深1200米,达到1502.30米,高质量完成施工任务。

通过钻探对岩心、岩屑和流体样品进行多学科观测和研究,朱恒银团队揭示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的深部物质组成、结构和属性。在完成钻探后,在钻孔内安装地震探测仪器,建立了中国深孔长期地震观测站,为未来地震监测和预警提供基本数据。

创造新领域

“在过往几十年的职业经历中,您认为最能代表您技术高度的是哪一点呢?”采访交流时,中工网记者抛出内心疑问。

“从2009年开始,我就进行地质找矿深部研发,从钻探设备到工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研发技术体系,并作为示范性工程推广应用。”提起深部岩心钻探技术,朱恒银对该技术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深感自豪。

资料图(中间为朱恒银)。受访者供图

2006年,我国地质找矿技术落后,深度只在1000米左右徘徊,钻探的装备、工艺无法满足进一步深部勘探要求。

2007年,朱恒银在国内率先提出深部矿体勘探钻探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项目,带领团队研发分体塔式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和高强度绳索取芯钻杆、钻具和工艺技术。三年后,在安徽霍邱铁矿首创我国小口径绳索取心钻探2706.68米最深记录。之后又突破了大于3000米的找矿深度,建立了入地3000米深部岩心钻探技术体系,将我国地质找矿深度从1000米推进至3000米深,成为我国深部岩心钻探的领跑者。

该成果在全国10余个省、30余个矿区推广应用,为我国深部地质找矿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此外,朱恒银还将成果应用于国家深部探测科学钻探、地热、页岩气勘探中,推动我国深部岩心钻探技术的发展。

“现在,我们已经研发了5000米的智能化钻探装备,将地质找矿深度推进到5000米的先进水平。”朱恒银欣慰地说,最新的装备更加自动化、数据化、智能化,大大提高工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来到工匠大会,朱恒银不只是看展览、听演讲,最重要的是与其他工匠建立联系,以后多沟通、多交流,相互学习促进,把更多技术应用到地质找矿工作中来。

关键词:

相关阅读

Copyright   2015-2023 港澳技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