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牧草期待强劲“中国芯”
消费者询问市场上几种苜蓿草种的特点。 资料图
【资料图】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我国牛羊正遭受着“断粮”的威胁。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优质饲草产量已达到8200万吨,但距离确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给率目标而需要的1.2亿吨优质饲草,尚有近4000万吨的缺口。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实际牧草生产中,进口草种一家独大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来看,中国优质牧草亟待“中国芯”挑起大梁。
进口草种:优质高产,每亩能多收入百元
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最久、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具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不仅能够保障畜禽的蛋白质来源,还能利用固氮优势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在食物安全、环境、气候变化、碳循环等众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苜蓿种植历史虽然很早,但总产量不高,在饲料中所占比重依然很低。就在这不多的份额里,苜蓿草种的进口占比和苜蓿干草进口总量都很惊人。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紫花苜蓿草种进口量为5200吨,占到苜蓿草种总量的64.2%。从2008年到2022年,苜蓿干草进口量从1.8万吨增长到178万吨,增长了近百倍。单从苜蓿这一种牧草的情况就能看出,我国优质饲草缺口较大的问题目前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并且草种对外依存度过高,令行业的自主权近乎丧失。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2023年度全国草种供需分析报告》表明,2021年全国优质饲草草种总产量为2.34万吨,而进口草种量却高达7.69万吨,进口量是自产量的3倍多,目前我国饲草草种的对外依存度超过75%。
北京正道种业公司总经理邵进翚告诉记者,公司每年售卖的草种中,有将近80%是外国草种,国产草种占比很少。
北京百斯特草业有限公司不仅进行国内外草种销售,还兼顾草种生产繁育。公司销售经理苟强说,现今市场更加需要高产优质饲草品种,进口草种正好符合市场需求。苟强透露,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同等的正常地力条件下,国外草种生产的饲草比国内草种生产的饲草每亩收益增加近百元,能大幅提升种植户的生产效益,市场更青睐进口草种也就不足为怪了。
国产草种:抗逆性强,选育慢品种少
虽然在市场占有率方面比拼不过进口草种,但我国在抗逆性强饲草品种选育方面则优于进口草种,这类草种可有效利用荒地、盐碱地、低产田等边缘土地,提升优质饲草的产量。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苜蓿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杨青川表示,未来10年,通过对边缘土地的利用,苜蓿种植面积至少可增加3000万亩。
从业30多年来,杨青川一直在与盐碱地和苜蓿打交道。他工作的地方在河北省沧州市中捷农场的苜蓿育种基地,这里处于渤海之滨,有300多万亩盐碱地,再加上时不时的涝灾、旱灾和病虫害,让种粮收益见底,因而荒废。既然不能种粮食,那何不试试种苜蓿?杨青川团队便在此扎根开始进行苜蓿育种,经过数十年的选育,1997年,育种团队成功选育出了耐盐碱苜蓿品种“中苜1号”。随后针对不同问题,“中苜2号”“中苜3号”等多个耐盐碱高产品种相继问世。现在,这些耐盐碱高产苜蓿品种已经在黄淮海平原推广开来,在宁夏、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盐碱地和中低产田种植表现也不错。
目前,我国盐碱地面积为14.87亿亩,开垦利用率为20%,如果能够在这些土地上科学种植耐盐碱高产苜蓿新品种,不仅能够改良土壤,还能有效缓解优质饲草短缺局面。
耐盐碱高产苜蓿新品种如果能得到大面积推广,我国牧草生产潜力将得到极大的释放。对此,从业人员表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共审定草品种651个,虽然其中耐盐碱高产中苜系列苜蓿、抗寒高产公农系列苜蓿、龙牧系列苜蓿以及中科系列羊草等优良饲草品种在不同区域进行了推广种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优良草种的供求矛盾,但与国外相比,我国草种育种进程缓慢、育成品种较少,仍需加强品种的选育以满足生产需求。
挑起大梁:国产草种还要破解很多难题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种子扩繁与生产技术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毛培胜强调,品种与种子不可混为一谈,在种业生产中,要想让品种用于实际生产,则必须经过“育种家种—原原种—原种—良种”的四级种子生产程序获得良种,才能用于生产。
对于我国现有优质牧草品种市场占有率低的情况,毛培胜分析了以下几个原因。
生产成本大。牧草良种生产受限于生产时期及种子产量等原因,草种生产较粮食种子生产所需成本更大。由于种植土地贫瘠、生产环境艰难、基础建设投入较大、生产成本过高以及种子生产从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精选、加工、贮运的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低,缺乏系列化关键配套技术,使种子高产和稳产无法保障,严重影响草种企业的效益,进一步挫伤其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土地政策影响。国内草种繁育土地面积受限,加大了国产草种的繁育成本,因此出现部分国产草种比进口草种贵的情况,更加剧了进口草种的强势地位。
育繁推脱节。由于国产草种生产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新品种的培育与市场需求脱节,草种生产力水平低下,难以满足需要。我国草种育种机构主要为各大科研院校,而草种的繁育推广主体却是政府农业农村部门的农技站和企业,目前各育种机构和推广机构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交流体制机制,因此往往造成育成品种束之高阁的情况。对此,邵进翚深有感触:“作为种子公司,我们非常愿意推广我国的优良草种,但由于无法与育种机构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因此往往会遇到育种与市场脱节的情况,国产草种不能满足现阶段市场的需求,种植户只能购买符合需求的进口草种。”
缺乏有效监管。我国草种生产质量也参差不齐,2022年,农业农村部全国草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抽检了北京、河南、四川等9省(区)的主要饲草种子1178批次,质量等级达到三级以上的占83.9%,其中一级种子占比65.3%。种子质量需进一步提升。毛培胜表示,为保证牧草种子的生产、应用,应建立健全种子认证体系,在种子收获、加工、检验、销售等各重要环节进行监督和技术检测检查,并对种子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加以控制。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洋草种虽然看上去很美,但过分依赖进口草种常常会出现检疫不过关、转基因障碍、气候不适应、病虫害带来外来生物入侵等问题,不仅给国内草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和大面积的损失,而且对国家生态安全也带来巨大的挑战,我国急需寻求方法破解草种困境。
为加快国产草种成为市场主角,专家呼吁,应加大对草种生产优势区域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倾斜支持力度,尽快建成一批能够满足我国草业发展需求的良种生产基地。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新品种审定和种子认证,加强市场监管,尽快形成草种保、育、繁、推、管的全面发展新格局,彻底改变我国优质草种主要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关键词: